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18篇
  免费   4594篇
  国内免费   3007篇
耳鼻咽喉   524篇
儿科学   562篇
妇产科学   421篇
基础医学   3694篇
口腔科学   614篇
临床医学   5417篇
内科学   4817篇
皮肤病学   366篇
神经病学   1551篇
特种医学   16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4090篇
综合类   11210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4263篇
眼科学   726篇
药学   5313篇
  48篇
中国医学   4071篇
肿瘤学   2862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650篇
  2022年   1291篇
  2021年   1892篇
  2020年   1657篇
  2019年   1113篇
  2018年   1179篇
  2017年   1377篇
  2016年   1152篇
  2015年   1937篇
  2014年   2484篇
  2013年   2699篇
  2012年   3806篇
  2011年   4284篇
  2010年   3479篇
  2009年   2921篇
  2008年   3168篇
  2007年   3096篇
  2006年   2797篇
  2005年   2351篇
  2004年   1635篇
  2003年   1414篇
  2002年   1149篇
  2001年   1047篇
  2000年   845篇
  1999年   585篇
  1998年   325篇
  1997年   338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丝氨酸生物合成途径活性的上调是许多癌症明显的共同特征。该途径的第一种限速酶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在黑色素瘤、乳腺癌和肾癌等癌组织中高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侵袭有着重要作用。糖酵解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酸在PHGDH作用下,氧化为磷酸羟基丙酮酸并最终合成丝氨酸。丝氨酸转化为甘氨酸,然后在核苷酸、s-腺苷甲硫氨酸(SAM)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HGDH 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4.
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伴随其显著疗效的是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观察帕博丽珠单抗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初步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单抗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因子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入组一项"帕博丽珠单抗作为二线治疗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Ⅰb期临床研究(Keynote-151)"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分期、原发部位、既往化疗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及基线外周血细胞计数,以及药物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和疗效相关信息。不良事件根据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Adverse Events,CTCAE)4.03版评价,疗效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标准评估。结果:帕博丽珠单抗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达88.9%(48/54),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7/54),无死亡病例;肝毒性是导致中断和终止用药的主要原因;分析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所观察各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疗效相关分析提示白癜风(P=0.001)和甲状腺功能异常(P=0.007)与疗效相关。结论:帕博丽珠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以1~2级为主,耐受性较好;肝毒性对试验药物应用影响最大;白癜风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均可能是疗效较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补骨脂酚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法(MTT法)和倒置显微镜技术考察补骨脂酚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补骨脂酚处理后细胞凋亡;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补骨脂酚对HepG2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及MAPK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引入MAPK家族蛋白抑制剂考察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补骨脂酚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其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5-氟尿嘧啶,并且补骨脂酚对人正常肝L02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补骨脂酚可以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此外,MAPK家族参与到补骨脂酚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补骨脂酚可以剂量依赖性激活JNK的表达发挥促凋亡的作用,同时抑制了ERK促存活通路,然而对p38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阐明了补骨脂酚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样本,寻找与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部位(IEFV)可能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4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5 mg·kg-1),IEFV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73,11.47,22.94 mg·kg-1)。采用CUMS对小鼠造模,以IEFV及阳性药(氟西汀)为干预药物,用行为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药效学评价。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IEFV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来确认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结果:造模后,小鼠的不动时间大幅度提高、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下降,表明造模成功。给予IEFV和氟西汀后,小鼠不动时间、蔗糖偏好率和兴奋性神经递质向正常水平回调,提示给药后抑郁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模型组可与正常组明显分开,同时IEFV低、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示有偏离模型组向正常组靠拢的趋势,与行为学结果一致。模型组与正常组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了16个变化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包括12个水溶性差异代谢物和4个脂溶性差异代谢物。通过MetPA数据库分析得到7条潜在靶标代谢通路,包括三羧酸循环(TCA),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IEFV高剂量组可显著回调11种差异代谢物。结论:IEFV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为IEFV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7.
背景与目的: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治疗效应的发挥取决于T淋巴细胞的活化。放射治疗诱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可促进免疫反应,但同时辐射诱发的淋巴结细胞减少可能会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应。目前不同放疗技术、放疗部位、放疗范围对淋巴细胞的影响都尚不明确。探讨肺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的不同分割方式及剂量等参数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肺部立体定向放疗的64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SBRT采用90%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PTV为40~65 Gy,分割次数4~13次,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quivalent dose,BED)为60~116 Gy,每天1次,每周照射最多5次。通过收集患者放疗前1周、放疗后1周、放疗后1个月和放疗后3个月的血常规数据,分析SBRT的各项参数与患者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放疗后1周和1个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放疗后3个月基本恢复到放疗前水平。SBRT的各项参数中分割次数对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较为突出,在放疗后1周和1个月,分割次数≤5次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程度均显著小于分割次数>5次组,分别为(1.68±0.63 vs 0.93±0.34,P=0.021)和(1.60±0.68 vs 0.95±0.41,P=0.004)。而不同分割剂量、总剂量、BED值在放疗前后各组对比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RT治疗后1周和1个月,分割次数≤5次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程度显著小于分割次数>5次组,在SBRT结束后3个月淋巴细计数基本恢复到放疗前水平。  相似文献   
78.
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目前在口服西药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翁维良教授认为阳虚血瘀为主要病机关键,治疗以温阳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文章中患者经中医治疗后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最小心率从36次/min提升至43次/min,房颤心搏次数减少,生命质量提高。笔者通过验案分析总结翁维良教授在治疗本病方面的遣方用药特点,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治疗方案,此外,通过图文结合的个案分析阐述法对名医经验总结方法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79.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 High-dose methotrexate (HD-MTX)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but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HD-MTX in Chinese adult...  相似文献   
80.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RC).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icroRNAs (miRNAs) play key roles in drug resistance; however, the role of miRNA‐373‐3p (miR‐375‐3p) in CRC remains unclear.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function of miR‐375‐3p in 5‐fluorouracil (5‐FU) resistance. MicroRNA‐375‐3p was found to be widely downregulated in human CRC cell lines and tissues and to promote the sensitivity of CRC cells to 5‐FU by inducing colon cancer cell apoptosis and cycle arrest and by inhibiting cell growth,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vitro. Thymidylate synthase (TYMS) was found to be a direct target of miR‐375‐3p, and TYMS knockdown exerted similar effects as miR‐375‐3p overexpression on the CRC cellular response to 5‐FU. Lipid‐coated calcium carbonate nanoparticles (NPs) were designed to cotransport 5‐FU and miR‐375‐3p into cells efficiently and rapidly and to release the drugs in a weakly acidic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bined miR‐375 + 5‐FU/N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dividual treatments in mouse s.c. xenografts derived from HCT116 cel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estoring miR‐375‐3p levels could be a future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to enhance chemosensitivity to 5‐F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